Skip to main content
Anti-quota protestors and police are engaging in a clash in Dhaka, Bangladesh, on July 18, 2024. © 2024 Anik Rahman/NurPhoto via AP Photo

孟加拉是經濟狀況引爆抗爭的最新一個國家。今年7月,學生遊行抗議該國最高法院決定恢復他們認為有利執政黨支持者的公職配額制度。孟加拉政府強硬鎮壓導致400多名示威者喪生,抗議之火一夕燎原,縱然法院削減配額也無法降溫。8月5日,總理哈西娜(Sheikh Hasina)宣布辭職

與此同時,肯尼亞年輕人於6月發起抗議,因為國會批准的加稅法案竟使貧民蒙受最沉重負擔。草案中對衛生棉徵稅的計劃更成為政府為償還國家債務不惜壓榨人民的象徵。7月,總統魯托(William Ruto)將法案退回國會修訂,但零星抗議仍不斷發生,間接引發尼日利亞民眾抗議經濟改革推高生活成本,以及烏干達抗議政府腐敗的示威。

這些事件緊接著前一年巴基斯坦安哥拉因為政府削減能源補貼而爆發的抗議。2022年,斯里蘭卡也因為政府債務違約而發生全國示威,導致總統棄職逃亡

激發各國抗爭的原因或許不同,但有一條線索貫串其中——對令人忍無可忍的經濟體系深感憤怒。全球各地的生活成本都在上漲,大多數人的工資卻未相應提高,同時利率上升又迫使許多國家將很大一部分收入挪用於償還債務,排擠原本就資金短絀的公共服務,例如醫療保健教育

但抗議人士的怒火並非僅僅來自對貧困的絕望。執政黨將公務員職位據為私產,又降低私部門的勞工保障。為了還債削減電費補貼,而非對富人落實稅則。忽視公共服務,卻放任腐敗橫行。在一個國家又一個國家,這麼多人——尤其年輕世代——願意起身對抗通常十分殘暴的國家鐵腕,都是為了共同對抗滋生不平等的體制。

我們應當傾聽他們的呼聲。各國政府——以及在塑造經濟政策方面舉足輕重的各種全球機構——大都(如聯合國極端貧困與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德許特所說)相信「經濟成長將帶來所有人的富裕」。正因如此,它們點燃了經濟不平等的引信。

但這種信念隨著債務和氣候變遷的壓力不斷累積已逐漸破產,而各國示威者拒絕接受由不平等的最大受害者來為它買單。

以孟加拉為例。全力發展成衣產業帶來了高速經濟成長,讓孟加拉成為世人讚嘆的發展奇蹟。但政府吸引外資的方式是盡可能降低租稅,加入受國際稅務規則驅動的「逐底競爭」,並允許企業支付不足以溫飽的貧窮工資

結果,孟加拉成為全世界賦稅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收入跌落谷底也迫使孟加拉政府於2022年申請國際貨幣基金貸款。不出意料,凡是近年受到經濟問題引發的抗議風潮衝擊的國家,幾乎都曾向國際貨幣基金求援。但它的貸款條件表面上以穩定經濟為目標,實際結果往往加深貧窮和不平等

與此同時,許多政府受到獨惠富裕國家的國際體系嚴重制約。利率提高導致償債負擔飇升,但全球債務重組體系日趨癱瘓

我們需要以尊重和促進人權為根本的全新經濟模型——人權經濟。這個概念將尊重人權置於全球經濟體系各個面向的核心地位,從債務到課稅、再到國際金融機構。

有鑑於對成長的耽迷與環境永續經濟有所杆格,人權途徑強調公平的資源分配,從而達至各種人權的實現,例如普遍獲得優質醫療保健、教育、社會安全,並確保人人得到足以維生的工資。

這種典範轉移的可能性絕非空中樓閣。各國政府於8月16日以壓倒票數支持制定新的聯合國稅務公約,已向前邁出一大步。這部公約若能通過,便有機會修改導致孟加拉陷入高成長、低收入困境的這類規則,可望幫助發展中國家新增數十億美元的收入。

許多富裕國家對這部公約抱有疑慮,但這些國家應當瞭解自己的命運與其他國家息息相關,不能忽視促使各國抗議民眾走上街頭的危機。人們奮起要求應享的權利,理當得到不僅是表面上的改革。

Your tax deductible gift can help stop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and save lives around the world.